ENGLISH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中心 > 正文

孙长颢教授《中国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系列讲座第九讲——“食品安全与公共营养”

发布日期: 2019-05-22

2019年5月5日下午,公卫学院迎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孙长颢教授带来“营养学的历史、现在与未来”讲座。孙长颢教授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领域造诣深厚,并将自然科学与历史哲学融会贯通,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概述、营养学的历史、营养学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营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四大维度全方位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孙教授全程与听众密切互动,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师生在欢声笑语间收获了知识,感悟了哲学道理。

 

讲座伊始,孙长颢教授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进行了简要概述,让在场听众初步了解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定义及二者的区别。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机制,并提出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政策和法规的学科。同时,孙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切的互动,让大家理解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区别、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等基本的概念。通过孙教授的讲解,大家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基础知识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随后,孙教授主要从远古时期的营养与人类的进化、古代营养学发展的历史、现代营养学的发展三方面对营养学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远古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不仅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而且还能促进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营养仍然对人类的进化,有着不可预测的作用。孙教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著作很有研究,他带领我们在古典著作中回顾了中国古代营养学的发展与成就,如李时珍 «本草纲目»、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孙思邈的药食同源学说等。同时,孙教授指出由于受自然科学发展限制, 比如对自然界,食物与人体的构成一无所知,古代营养学的认识是肤浅、表面、感性认识的积累,缺乏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现代营养学的发展起源于1785年的化学革命,可划分为营养学的萌芽与形成期(1785年—1945年)、营养学的全面发展与成熟期(1945-1985年)、营养学发展的突破孕育期(1985年-至今)三个时期。孙教授认为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始动力(如贝托莱发现氮),只有以现实重大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才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如Christian Eijkman 发现维生素B1)。营养与健康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不仅关乎人类健康与长寿,而且还将影响人类的进化。

随后,孙教授分析了当前营养学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不同研究证据等级不同,可能使研究结果、结论出现矛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为:以前,大多基于细胞动物实验或者小规模人群研究。近些年研究结论大多来源于大队列,甚至大规模干预实验或基于Meta分析。因此证据等级高了,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如钙的健康效应、高脂肪与健康等均出现了颠覆性的结论,但大型队列研究也存在研究质量难以控制等缺陷。

最后,孙教授根据目前国际营养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本人在该领域长期研究与实践的经历,提出关于营养学的几点前瞻性思考。首先,营养学概念的更新迫在眉睫;其次,在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中,不应忽视膳食的整体效应;第三,在研究营养与慢性病的关系时,应强调营养个体化,针对性开展个体层面慢性病研究。最后,未来研究应建立一个不降维的统计学方法,明确食物的整体效应,同时利用不同的组学在分子水平上明确个体膳食反应差异的生物学机制,从而开展膳食的整体性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研究,达到预防慢性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

 

本次讲座,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积极响应,加深了师生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了解,并开始深入思考当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缺陷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从而对公共卫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2019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