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事务 > 全球教席 > 正文

高校防“艾”:专家开出“药方”——教育是最好的“疫苗”

发布日期: 2023-12-25

编者按:一次独特的跨界融合健康教育和健康传播行动

12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健康与教育教席(北京大学)倡导组织下,教席主持人马迎华教授携手来自不同高校的师生,以中传2+2东南亚留学项目《新闻写作基础》课为依托,进行了系列相关采访报道,今天继续刊发马悦同学小组的:


高校防“艾”:专家开出“药方”

教育是最好的“疫苗”!!!


今年12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3630日,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1260928例,报告死亡437307例。现存活HIV感染者710053例,AIDS病人550875[1]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平台发布消息称,我国每年约有3000多名学生感染艾滋病[2]

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禁发问:高校如何防“艾”?

相关数据显示,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中,性传播占比最高。

青少年学生由于好奇心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性观念更加开放,性行为发生率有所上升[3]。但由于性知识相对匮乏、性教育普及相对不足,使得高校防“艾”任务仍很艰巨。

另外,作为防控主体的学校在艾滋病防控教育、性教育方面也存在课程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科学指导不够强等问题。

也有一些学校只在12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才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和讲座,且大多以设置专栏、发放宣传材料为主,覆盖人群、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和理念提升的效果并不能准确检测。

尽管如此,在还未研制出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的情况下,高校防“艾”依旧还得在教育上下功夫。对此,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迎华教授开出了“药方”,她说:“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好的‘疫苗’”,但要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确保教育效果。

马迎华教授在预防医学与儿童青少年卫生领域辛勤耕耘30余年,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以及学校的健康传播都有长期实践经验。在她看来,学校要关心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生活技能,包括如何交流,如何识别自己情绪,如何管理和应对压力,遇到问题如何预判并作出选择等。她说:“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学生不仅仅只是知道艾滋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更要学会在面对各种诱惑时,有独立判断和分析、做出健康决策的能力。”


图 马迎华教授在中国传媒大学参加“2023青年防艾公益行动”启动仪式


对此,教育部全国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专家组成员焦锋副教授也表示,应在青少年中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近日,教育部全国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专家组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发布了《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大纲》[4],为学校防艾师资培训提供了全面、规范的课程纲要。

当学生牢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高校担负起了防控主体的责任,做好健康传播,建设健康校园,提升健康素养,达成学校和学生“双向奔赴”,防“艾”才会变得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第二季度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v.29;No.240(09):953.

[2] 中国疾控动态. 青年学生该如何预防艾滋病?https://mp.weixin.qq.com/s/GYzWRmbc6KyKJ12reC7pDA

[3] 卢汉龙,杨雄,周海旺.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9.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 教育部全国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专家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大纲(中学版)和(高校版)发布. https://www.chinaaids.cn/ztbk/2023sjazb/202311/t20231128_270920.htm


(供稿:马悦、马春梅、古丽曼、孙炳城、江怡洁、郭世豪、马迎华;摄影:程元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