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中心 > 正文

张浩/邹志勇团队在Lancet子刊发表全球先心病疾病负担的时间序列分析

发布日期: 2022-01-15

2022年1月11日,Lancet子刊EClinicalMedicine在线发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邹志勇副研究员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浩教授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题为“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time trends in mortality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1990–2019: An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 Study”(1990-2019年全球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的时间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分析),该研究首次开展全球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死亡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深入挖掘204个国家地区先心病死亡趋势的差异,系统阐述先心病的死亡率可作为评价各个国家和地区儿童早期和全生命周期先心病医疗护理质量的有价值的、可获得的指标。

                                             

先心病是全球范围内疾病负担排名首位的出生缺陷。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GBD)显示,全球先心病患病人数达1300万,超过21万人因先心病死亡1。2015年,联合国通过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决议,目标在2030年前消除5岁以下儿童所有可避免死亡并减少三分之一因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在20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人群先心病中,先心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首要死亡原因,占比约20%(1)。因此,减少先心病死亡对于实现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目前全球卫生健康议程中,先心病的重要性尚未获得充分重视2。在这背景下,开展全球先心病死亡趋势分析有助于评估各国先心病医疗体系的有效性,为政府制定卫生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图1. 先心病是全球20岁以下人口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A) 2019年20岁以下人口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分布。(B) 1990-2019年,20岁以下人口先心病死亡相对所有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占比的变化。

 

本研究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9的数据,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离年龄、时期以及队列因素对于死亡率的影响,对先心病死亡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年龄效应反映先心病本身随年龄的影响,时期效应指因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能同时影响所有人群的变化(如医疗技术的创新或诊疗指南的更新);队列效应主要是不同世代先心病人群的差异3。研究结果显示,过去30年间,虽然全球范围内先心病死亡人数减少将近50%,但是不同国家尤其是发达和欠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形成两级分化的局面(2)。许多发达国家先心病死亡率的降幅明显,但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欠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步,个别国家的先心病死亡甚至不断恶化。全球范围内先心病死亡人群逐渐从婴幼儿期过渡为青少年和成年期,然而成人先心病相关医疗资源普遍稀缺,许多国家成年人群先心病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

图2. 1990-2019年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先心病死亡率净变化值的世界地图

死亡率净变化值由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计算得出,表示死亡率的年均变化百分比,其组成包含可归因于时期因素和队列因素的影响。1990-2019年,全球范围内先心病死亡率净变化值为-1.30%。

 

我国是先心病大国,每年新增患者10~15万,总患病人数约2004。过去30年间我国先心病的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先心病粗死亡率下降79%,标化死亡率下降65%,先心病死亡风险在出生队列中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3)。然而,由于城乡医疗资源的结构性差异5,我国先心病死亡人群仍然呈现低龄化的特点。此外,随着先心病死亡年龄的分布逐渐向成年人群转变,成人先心病患者也将对目前以儿童先心病为主的医疗体系提出巨大挑战。

图3. 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1990-2019年先心病死亡趋势的综合对比

 

总体而言,世界各国正面临着先心病负担持续增长的巨大挑战,只有在国家层面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先心病医疗体系并保持充足的财政投入,才能促使先心病的死亡率持续下降,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

本文作为GBD 2019 collaborator led paper,已列入GBD官方论文集(GBD Logo)。第一作者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苏展豪医师,指导老师为邹志勇副研究员、Simon Hay教授、Nicholas Kassebaum教授、George Patton教授以及张浩教授。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25002, 31971048, 82073573)、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019LJ22)、上海市卫健委协同创新项目(2020CXJQ01)以及Bill & Melinda Gates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9537021005307

 

参考文献

1. Roth GA, Mensah GA, Johnson CO, et al. Glob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Risk Factors, 1990-2019: Update From the GBD 2019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20; 76(25): 2982-3021.

2. Zheleva B, Atwood JB. The invisible child: childhood heart disease in global health. Lancet 2017; 389(10064): 16-8.

3. Bell A. Age period cohort analysis: a review of what we should and shouldn't do. Ann Hum Biol 2020; 47(2): 208-17.

4. 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李惠君,顾东风,杨跃进,郑哲,陈伟伟.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8.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3): 209-20.

5. Cui H, He C, Kang L, et al. Under-5-Years Child Mortality Due to Congenital Anomalies: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in 1996-2013. Am J Prev Med 2016; 50(5): 663-71.

 

 

 

作者简介

张浩,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福建省儿童医院院长,上海市小儿先心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儿童罕见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工作在儿童心血管病诊疗临床一线,聚焦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式创新和疗效评价、心肺保护等。作为通信作者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著数十篇。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树兰医学青年奖(2018)、上海医学领军人才(2019)、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20)等荣誉。

 

邹志勇,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教于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学1年。 主要研究方向:生命早期环境暴露与心血管健康、营养与青少年全球健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和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等10余项,在Lancet、Circulation、Nat Rev Endocrino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6篇,中文11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制定国家卫生行业标准3项,起草并提交《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法规修订草案等政策研究报告2份。以主要完成人获得2019年中华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以及第十一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