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至8月24日,我院博士研究生郑柳燕和本科生骆家辉赴日本大阪大学,圆满完成了为期两周的“亚洲校园短期交换项目”。该项目由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发展综合研究中心(WHO神户中心,WKC)和日本大阪大学共同主办,是WHO神户中心2025年度夏季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以“Health for All:Time for Action – From Youth Awareness to Hopeful Futures”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的23名优秀青年。在两周时间内,活动涵盖专家讲座、实地考察、小组课题及论坛交流等多种形式,为参与者提供了与国际组织官员、知名学者以及一线专业人员深入互动的平台。

图1 郑柳燕(左一),骆家辉(右二)与大阪大学专家合影
第一周,同学们系统聆听了WKC官员对全球健康趋势与挑战的解读,以及大阪大学学者在传染病防控、母婴健康、老年认知、疾病负担等公共卫生前沿领域的学术分享。随后,他们迅速融入跨文化小组,与各国学员协作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特定公共卫生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资料整理。
第二周,学习场景延伸至社会实践一线。两位同学前往兵库县和神户市相关机构,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研修,深入考察日本医疗保健与福利领域独具特色的“区域联动”模式。骆家辉深有感触地表示:“日本社区将医疗、养老和预防紧密结合,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精细化管理,为我们思考中国基层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8月24日举办的“WKC论坛”中,郑柳燕和骆家辉分别代表小组作专题汇报。他们以严谨的研究思路和富有创新性的政策建议,赢得了现场专家的一致好评。WHO神户中心主任在闭幕致辞中特别表扬了所有学员的卓越表现,并强调:“青年是改变世界的关键力量。他们的活力、创造力与全球视野,正是我们应对未来复杂健康挑战最需要的资源。”

图2 郑柳燕(第一排左三),骆家辉(第一排左二)在WKC论坛上的合影
此次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国际交流与学习机会。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日本医疗体系及中日医疗系统的异同,还通过团队合作与实践调研,提升了跨文化沟通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北大公卫青年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事务,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贡献青春力量。
在全球健康视野中成长——亚洲校园项目心得体会
郑柳燕
2025年8月,我有幸参与了亚洲校园项目,在大阪大学与WHO 神户中心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交流学习。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全球健康领域的复杂挑战,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从单纯的个人健康扩展到全球健康治理的宏观视野。这段多维度的学习历程真正让我在全球健康的广阔视野中实现了专业认知的升华与成长。
项目初始,WHO神户中心工作人员Ryoma Kayano为我们讲述了WHO的职能,21世纪全球健康挑战的演变轨迹,并对当前重大健康挑战的系统性分析。在大阪大学,专家们围绕六大主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母婴健康、传染性疾病、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合作,开展了内容丰富的主题讲座。

图1 郑柳燕(右一),骆家辉(左一)与WHO神户中心工作人员Ryoma Kayano(中间)合影
学习过程中,我们深入讨论了全球健康治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我深刻认识到,全球健康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综合体现。健康公平的核心理念——确保所有人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最大化实现自己的健康潜力,在国际社会中仍面临巨大挑战。
母婴健康专题讲座为我们阐述了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政策演变。初级卫生保健的理念——充分参与、普遍可及、自力更生和自主决定的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健康服务理念。这种自我管理的概念不仅适用于个人健康维护,也适用于社区健康管理和国家卫生政策制定。
夏令营的学习形式多样化,既有理论讲座,也有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在神户市保健所和检疫所的参观中,我们近距离观察了卫生工作人员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具体实践,这些参观让我了解了疫病防控的第一线工作,让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形成了有机结合。

图2神户检疫所工作人员讲述输入性食品的检疫过程
在主题研究与小组讨论环节,我们聚焦于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学问题——非传染性疾病,以卫生需求为导向确定具体选题。虽然跨文化交流中存在语言障碍,但小组成员们对全球公共卫生议题的热忱足以克服一切困难。跨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我们从多元视角分析同一健康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也使研究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

图3 郑柳燕(右一)与小组成员
在WKC论坛上与专家学者以及对医学充满热忱的高中生们深入交流,让我深切体会到“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绝非空洞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践行的使命。作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学子,我们更应夯实专业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事业。

图4 郑柳燕(中间)在WKC分论坛上进行小组汇报
这次亚洲校园项目与WHO神户中心夏令营既是一次深度的学术学习,更是一次珍贵的人生历练。身为北大公卫人,我们需要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全球健康治理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以及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
正如WHO的宗旨——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这不仅是一个美好愿景,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和责任。"Health for All"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从青年意识开始,通过实际行动,共同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全球健康挑战是复杂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国际合作,就能够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最终实现人类健康福祉的共同目标。
最后,衷心感谢学院、老师、亚洲校园项目给予的宝贵机会,这段宝贵的经历将继续激励着我前行,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学子在国际公共卫生舞台上展现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
窗外的世界:两周日本交流所开启的全球视野与中国使命
骆家辉
2025年8月10日至8月24日,我有幸参与亚洲校园项目,赴日本大阪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短期交流。时间虽短,却如一扇突然推开的窗,让我看见更辽阔的世界、更复杂的挑战,以及一份更清晰的使命。
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中,作为公共卫生专业的本科生,我已对“Health for All”、体系构建与政策设计等议题有所认知,也常与同学交流探讨。但真正走入神户与兵库的社区机构,才让我触摸到健康的温度与精度——“医养结合”不再只是课本术语,而是老人护理中心里细致的康复计划,是社区诊所与养老机构间的高效协作,是预防、保健与生活支援的有机融合。我深切体会到,政策的生命力不仅凝于文字,更流淌于街巷之间、细微之处,涌动于每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中。
在主题研究与小组协作中,我与来自日本、印度尼西亚的同学共同应对挑战。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与思维方式的差异,曾让我们的讨论充满碰撞。但也正是这些不同,迫使我们跳出单一框架,学会倾听、适应与融合。为完善小组报告,我们反复辩论、互补不足,多次研讨至深夜。不知不觉间,障碍消融,思维的桥梁悄然架起。在探讨“气候变化与健康”“母婴保健”以及“非传染性疾病”等议题时,我更加意识到:各国国情虽有不同,但对公平、质量与可持续性的追求却如此相通。正是这种共鸣,让我们跨越文化差异,得以在同一张蓝图上勾勒健康的未来。

图1 骆家辉(左一)与小组成员
闭幕式上,一位嘉宾的话深深刻入我的心底:“青年不是未来的客人,而是今天改变的一部分。”我们所经历的参观、听课与研讨,远不止于“学习”,更关乎理解与行动。日本在福利制度创新、社区精细治理和基层医疗实践等方面的探索,不断引发我的反思:哪些经验可为中国所借鉴?哪些路径我们必须自己走通?我逐渐明白,真正的全球健康,不应由一种声音主导,而应让多元观点都被倾听,在差异中凝聚共识。比较的意义不在于评判高下,而在于更清醒地认知自身、更开放地拥抱世界。

图2 骆家辉(右一)在WKC论坛上作小组汇报,专家点评
归途之中,这两周的点滴记忆不断在脑海中回响。它所带来的,远不止是知识、友谊或一纸证书,更是一种“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担当”。作为北大公卫人,我愿以谦卑之心学习全球经验,亦以坚定之心扎根中国现实。讲好中国故事,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带着理解与共情,参与全球对话、贡献切实的方案。
健康之路,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感谢学院、老师与亚洲校园项目给予我这次宝贵的机会,也期待更多同学能够走上国际舞台,在观世界中定位自我,在交流中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