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公共卫生学院青年教师黄婧和李国星在Lancet子刊《Lancet Planetary Health》杂志发表了题为“Health Impacts of China’s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ction Plan: an analysis of national air quality monitoring and mortality data”的研究论文,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健康效益进行了评估。
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导致我国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加快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10条措施(简称“大气十条”),明确经过5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
该研究通过收集全国大气污染浓度监测及全国死亡率监测的公开数据,并通过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中心全球疾病负担项目推荐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5年期间(2013~2017),我国第一阶段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74个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水平变化及相应的健康效益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在“大气十条”实施的5年期间,2017年与2013年相比,PM2.5,PM10,SO2和CO分别降低了33.3%, 27.8%, 54.1%和28.2%,相应的健康效益方面,2017年与2013年相比,大气污染相关的死亡人数减少了4.7万,寿命损失年减少了71.0万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污染物防控效果和健康收益。但是大气污染防控的挑战依然存在,表现为NO2浓度降低并不明显,O3浓度有上升趋势。
Lancet Planetary Health同期配发了由美国健康影响研究所丹尼尔所长撰写的评论,认为该研究对中国政府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健康效益做出了及时且重要的定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已经取得令人振奋的成果,对全球大气污染防控的重要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并且中国政府即将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其进一步的防控效果值得期待。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青年教师黄婧博士,责任作者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青年教师李国星博士。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郭新彪教授和潘小川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全文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lh/article/PIIS2542-5196(18)30141-4/fulltext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018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