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正值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于8月26~27日共同举办了《“学科交叉,创新发展”公共卫生前沿论坛 》,旨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公共卫生发展。作为公共卫生前沿论坛的重要部分,“儿童青少年、妇女与生育健康分论坛”于2022年8月27日(周六)8:30-17:30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本次分论坛的主题是“新时期儿童青少年、妇女与生育健康热点问题”,目的是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新时期国内外儿童青少年、妇女与生育健康领域面临的热点和前言问题进行广泛交流,促进北京大学儿少、妇幼与生育健康学科群建设,也为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学科群的发展提供借鉴。分论坛分上、下午两个模块,上午是国内外资深专家专场,下午是青年学者专场。共邀请了18位国内外相关领域嘉宾进行了演讲,邀请了6位资深专家进点评。
分论坛于8月27日上午8:30开始,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海俊教授首先致辞。她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背景、主旨及会议议程,对国际特邀专家、科研院所资深专家、青年学者以及关注儿童青少年、妇女与生育健康的各位同行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然后,国内外资深专家专场正式开始。专场第一部分由王海俊副院长主持,三位国际知名专家进行了报告。来自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的Raat Hein教授报告的题目是“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to innovate child and adolescent public health: 7 innovations”。他回顾了公共卫生110年来的发展,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公共卫生学科交叉合作的7项创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刘莉副教授报告的主题是“National, regional and global causes of 5-19 mortality in 200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她系统总结了2000-2019年全球5-19岁儿童青少年的死亡原因,进行了不同年龄性别的时间序列分析,提出需要针对导致全球5-19岁儿童青少年的主要死亡原因进行干预,重点关注5-19岁儿童青少年的生存问题。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郭玉明教授报告的主题是“环境暴露与妊娠结局”。他从全球视野介绍了空气污染、极端温度、绿化面积等大环境因素对于早产及其它不良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及预防措施制定的一些建议。专场第二部分由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所长宋逸副教授主持,四位资深专家围绕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北京大学马军教授汇报题目是“儿童青少年健康与共病预防”。他基于儿童青少年高发或易感的传染病、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等问题,提出儿童青少年共病预防的原因和对策。北京大学刘建蒙教授汇报的题目是“剖宫产与子代健康”,他归纳人群和动物实验多元类型研究,系统介绍了剖宫产对子代健康的影响,并提出要敬畏自然,尊重技术,丰富证据的思考。浙江大学傅君芬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对性发育的影响”。她基于20万人的研究队列,用翔实的数据有力论证了超重肥胖对性发育的影响。北京大学王海俊教授报告的题目是“预防儿童肥胖的干预研究”。她不仅介绍了最近在全球领先的肥胖干预技术研究成果,还分享了基于社会生态理论的预防儿童肥胖的系列研究经验。专场第三部分由北京大学生育研究所副所长李智文研究员主持。两位资深专家围绕环境对生育健康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了汇报。海南大学徐顺清教授报告了“生命早期污染物暴露的健康风险”。他系统介绍了团队通过出生队列研究得到的有关生命早期环境有机和无机污染物暴露对于不良妊娠结局及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及其对国内外相关行业标准制定的支撑作用。厦门大学王海滨教授报告了“胚胎植入的分子路径”。他介绍了团队利用小鼠模型在胚胎植入和蜕膜发育调控机制研究方面获得的重要成果。
下午青年论坛专场于13:30分准时开始。专场第一部分由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董彬研究员主持,三位青年学者围绕传染病、以及环境暴露对健康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报告。北京大学李晶副研究员做了“大气PM2.5化学组分对易感人群健康影响”的报告。她基于中国和美国的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介绍了大气PM2.5化学组分,如黑炭、硫酸盐、硝酸盐、土壤颗粒物等,对儿童高血压、老年痴呆的影响。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精确评估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确定PM2.5组分指导值提供了数据支持。北京大学董彦会副研究员报告了“儿童邻苯二甲酸酯暴露对健康的影响-基于队列人群的证据”。他基于厦门市儿童发育队列,重点介绍了邻苯二甲酸酯暴露对儿童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异常的影响,强调了生活方式和激素水平差异对邻苯二甲酸酯健康危害的作用,相关结果为今后系统评估儿童邻苯二甲酸酯暴露风险及健康危害,以及相关限量和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北京大学邹志勇副研究员做了“金砖国家HIV-阴性和HIV-阳性人群结核病疾病负担研究”的报告。他使用1990年—2019年GBD数据,使用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方法,介绍了金砖五国结核病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和疾病负担趋势,尤其介绍了HIV感染对于结核病死亡率的重要影响,这点在年轻人群中尤其需要关注。在点评环节,哈尔滨医科大学武丽杰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余毅震教授从报告内容、研究意义、发展方向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使青年研究者对相关领域未来的课题开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专场第二部分由妇幼卫生学系副主任周虹副教授主持。三位青年学者围绕儿童健康及其早期危险因素这一主题进行了报告。浙江大学宋培歌研究员的报告为“全球儿童疾病负担研究-以维生素A缺乏为例”。她首先从疾病负担的定义入手,介绍了疾病负担的研究方法,再以儿童维生素A缺乏为例介绍了全球儿童维生素A缺乏的疾病负担,为未来的疾病负担相关研究带来了启示。美国贝勒医学院雷云平助理教授报告了“Genetic Study of Neural Tube Defects”,他从基因突变、信号传导、体细胞突变等角度重点阐述了神经管畸形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对未来的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北京大学计岳龙副研究员报告了“神经心理发育的生命早期风险因素的探索”,从孕期营养、孕期代谢、环境暴露几个方面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可能影响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早期风险因素,对未来的相关机制研究和干预研究给出了诸多启示。在点评环节,安徽医科大学陶芳标教授和北京大学任爱国教授首先对三位年轻学者的报告内容及研究意义进行了肯定,并对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未来的学科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特别指出未来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强学科交流,以进一步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专场第三部分由生育研究所副所长王琳琳研究员主持。三位青年学者聚焦于环境污染与妇儿生育健康领域。北京大学薛涛研究员报告了“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健康效益”。为了准确评估我国PM2.5暴露,团队开发了一套集合卫星遥感、地面观测和大气化学传输模式的算法;基于环境大数据的机器学习,证明了PM2.5和臭氧浓度在我国北方地区呈现负相关特征;还全面评估了我国PM2.5和臭氧长短期暴露的健康风险。北京大学李钦副研究员报告了“大气污染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他介绍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不良效应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别,对于孕妇和儿童,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状态,需要针对性评估其健康风险。研究聚焦了孕妇、胎儿、儿童三个人群的健康风险,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英国雷斯特大学蔡裕通助理教授报告了“Air quality and children health: the UK perspectives”。团队基于英国的研究,关注了空气质量与儿童健康问题,结合了人群队列、临床数据以及实验室研究,探讨了环境因素的健康危害,取得了一系列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在点评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张军教授高屋建瓴、析精剖微地给与了专业指导。针对青年学者们涉及的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不要局限于数据统计分析,要能结合基础研究进一步验证解释数据分析中发现的现象,使我们青年学者们会受益匪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湉湉教授不仅给予青年学者们非常专业的点评,还给与了具体细致的指导,同时指出这一领域目前存在的重点需要关注的问题,帮助青年学者们把握选题方向,对青年学者们提出殷切的期望。分论坛于17:30圆满结束,共有2.49万名专家、学者在线上观看了直播。
本次分论坛是北京大学儿少、妇幼与生育健康学科群组织的首次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在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为建设口径的背景下,学科群由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妇幼卫生学系、生育健康研究所共同建设。学科群将主要围绕儿少、妇幼与生育健康领域重大问题、前言问题及热点问题进行多学科交叉,为我国重点人群健康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学科群也将陆续开展更多的学术活动以促进这一领域专家学者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儿童青少年、妇女与生育健康事业贡献力量。